体检结果出来后,有些人发现自己“转氨酶高”,或者“血色素低”、“心脏出现早搏”……那么,这些是不是得了某种病的信号或患重病的前兆?接下来该怎么办?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体检报告所引发的担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不过,对这些数据应该理智、科学地来看待。
1、转氨酶升高不一定是肝炎
中国人对肝病很敏感,常常“谈转氨酶色变”。但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张禹教授指出,转氨酶升高并不一定就是肝炎。
张教授解释说,临床上常用的转氨酶指标主要有两种,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旧称谷丙转氨酶,英文缩写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旧称谷草转氨酶,英文缩写AST)。ALT主要存在于各种组织细胞中,以肝细胞含量最多。当细胞膜受损时,ALT就被释放到血液中,使血中的ALT含量增加。肝炎早期,症状尚未出现前,ALT即可升高。但人们常把ALT的升高,看作是诊断肝炎的唯一依据,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因为,ALT增高只代表肝细胞损伤。除肝炎外,肝内胆汁淤积、肝药物中毒(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冬眠灵、四环素、抗结核药等),均可使肝细胞受损,招致ALT升高。
再者,心、脑、肾、胰、睾丸和肌肉也含有一定数量的ALT,当这些脏器发生损伤或疾病时,如患有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病、肾病、急性胰腺炎、肌肉损伤和多发性肌炎等,ALT也可升高。甚至感冒发烧、剧烈运动、酗酒,也可导致ALT暂时升高。
所以,单项转氨酶升高,不能肯定就是肝炎,必须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其他肝功能化验,进行全面分析判断。不过,据临床统计,ALT持续升高者,约70%是慢性肝炎。
2、健康贫血不用慌
一些身体健康的老人在体检时被查出贫血,十分害怕,赶紧补这补那。其实,老人的贫血大多数都属于“健康贫血”,是生理性老化的表现,不是疾病,也不用慌张。健康贫血,顾名思义,就是老年人在没有发现疾病,健康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只是血红蛋白(亦称血色素)偏低。由于老年人牙齿咀嚼和胃肠消化欠佳,造成营养不良,造血所需的蛋白质、铁、叶酸、维生素B12等原材料就会缺乏。另外,老人造血功能的衰退,也是导致贫血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贫血不需恐慌,但也不能放任不管,而应定期去医院做相关检查,明确自己的健康状况,分析是不是“健康贫血”。
3、胆固醇有好也有坏
血脂化验单包括多项内容。其中“好”胆固醇指的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它是心血管系统的保护性因素;“坏”胆固醇主要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这项指标越高,将来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或者冠心病恶化的危险性就越大。大家可以把血脂想像成一个大家庭,有大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二哥甘油三酯、三弟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两个哥哥不能太多,多了就到处堵塞马路,妨碍交通(导致心肌梗死等疾病)。三弟越多越好,它可劝阻两位大哥不要堵塞交通。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胡大一教授指出,胆固醇是人体生长发育以及维持生命的重要成分,因此严格来说“胆固醇越低越好”的说法是不完全正确的。此外,判断一个人的血脂高与不高,不能仅根据检验报告单上的所谓“正常值”,还要结合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例如,一个40岁的女性同志,不吸烟,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肥胖等情况,她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只要不超过160毫克/分升(mg/dl)就算是正常的。但对于一位70岁的曾经患过心肌梗死的男性患者来说,他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最好能够控制在80毫克/分升(mg/dl)以下。判断胆固醇是否“正常”是一件较为复杂的事情,患者自己难以断定,应该咨询医生,并根据医生意见决定是否需要采取干预措施。
4、尿酸增高就是痛风吗?
如今,越来越多的体检报告中出现“尿酸增高”的字样。尿酸的增高自然而然让人想到痛风。那么,尿酸升高是否就可以诊断为痛风呢?
张禹教授说,尿酸升高虽是诊断痛风的重要依据,但尿酸升高不一定都是痛风,可引起尿酸升高的疾病和因素还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各种慢性肾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酒精中毒,以及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动物的肝、肾、心、脑以及鱼卵、沙丁鱼、豆类、发酵的食物等)、剧烈运动、低氧血症、烧伤等情况。
只有高尿酸血症而无痛风症状,不能诊断为痛风,也不能认为是痛风前兆,可能只是某些疾病或因素单纯并发尿酸升高。所以,测出的血尿酸应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X线检查、关节滑液检查尿酸盐结晶等加以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是否患痛风的诊断。
5、心脏早搏并非就是心脏病
早搏在正常人中十分常见,如果用心电图对正常人作24小时的连续观察,可能记录到早搏的人会达到80%。多数人并无不适的症状,或仅仅感到心荡一下,或1次跳得很重,或心脏扭动一下等感觉。频繁的早搏,大多使人感到心悸、胸闷、疲乏等不适。
早搏也并非皆由疾病造成。情绪紧张、激动、过多吸烟、大量饮酒、喝浓茶,甚至便秘皆可引起早搏。
胡大一教授说,在临床上,早搏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发现早搏并不意味着患有心脏病。发现早搏以后(特别是早搏数量较多时),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有关检查,例如心电图运动试验、X线胸片、心脏超声以及常规血液检验。如果这些检查没有异常,一般提示早搏不是病理性的,不需要特殊治疗。
6、胆囊里“有东西”,切还是不切?
体检发现胆囊结石,很多人都会感到左右为难:治疗吧,自己又没有任何不舒服,好像又犯不着花那冤枉钱;不治吧,总觉得肚子里装着颗“定时炸弹”,心里又不踏实。
发现无症状胆结石确实不应置之不理。因为胆囊内的结石是一个隐患,即使当前无症状,将来也有可能因结石阻塞胆囊管而发生急性胆囊炎。对于治疗方式的选择,张禹教授说,传统做法是胆囊结石不管有无症状,年龄大小,均应力争尽早将胆囊“一切了之”。理由是留下胆囊,结石复发率高,且会增加胆囊癌的发生率。而随着“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等新技术的日渐成熟,现在也可以保胆取石,避免了切除胆囊后出现的消化不良、反流性胃炎等并发症。
对两种不同的意见,张禹教授说,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对待,总的原则是首先考虑保胆取石,然后再考虑胆囊切除。即对胆囊当保则保,当切则切,不能一概而论。
至于体检发现的胆囊息肉,张禹教授表示一般不需治疗。因为胆囊息肉的病理分型通常为肌腺瘤(病)、炎症性、胆固醇性和肿瘤样(腺瘤)4种,前三种不会恶变,后一种应动态观察变化,定期复查B超。
7、脂肪肝,B超“说了不算”
目前,体检出现了一个共同的现象——脂肪肝多。很多单位脂肪肝检出竟占受检人数的1/3以上。究其原因,张禹教授指出,除与进食高脂高热量食物(肥胖)、饮酒者增多等因素有关外,也与一些体检医生过于武断的判断有关。
张教授说,诊断脂肪肝,除看B超外,一定还要看血脂和肝功能情况,也就是说诊断营养过剩性脂肪肝,不能单靠B超检查。现在不少B超医生根本不过问血脂和肝功能情况,仅靠B超一项检查所见就下了诊断。因此,目前脂肪肝之所以这么多,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假象。
而且,由营养过剩引起的单纯脂肪肝,肝内脂肪是可逆的,一经调整饮食结构、加强锻炼和减肥后,脂肪肝便可明显减轻或消失,一般不需服药。脂肪性肝炎、肝硬化极少发生,切莫轻信广告宣传。
编后:体检结束了,健康管理才刚开始。体检后,应该将体检资料连同个人家族史、病史等信息归纳整理。去医院看病时,可以把这些资料带去,医生就可以对个人的健康状况有一个清晰、完整、动态的认识,有利于医生准确判断病情,指导治疗,也可以避免重复检查。总之,体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只有科学的健康管理,才能将体检的益处发挥到最大。
上一篇:秋冬进补 请先做个体检
下一篇:慢性病人体检前请勿停止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