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急性炎症(Lp(a)、CRP、α1酸性糖蛋白AAG、触珠蛋白HPT、铜兰蛋白CER、α1抗胰蛋白酶、纤维蛋白原、血清淀粉样蛋白A)
在炎症和组织坏死时,血浆某些蛋白质会出现特征性变化,称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分为五类:1。参与抑制蛋白酶作用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如α1抗胰蛋白酶)。2。参与血凝与纤溶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如凝血因子VIII、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等)。3。属于补体成分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4。参与转运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如血浆铜兰蛋白等)。5。其他多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如CRP、纤维连接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A等)
Lp(a)被认为是最敏感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急性心肌梗塞、外科手术和炎症时呈高值。高浓度Lp(a)是动脉硬化(AS)性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肾病患者高Lp(a)促进肾病的发展,是肾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指标。
CRP是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能激活补体,促进吞噬并具有其他免疫调控作用。在各种急性和慢性感染、组织损伤、恶性肿瘤、心肌梗塞、手术创伤、放射性损伤等时,CRP在病后数小时迅速升高,病变好转又迅速降至正常。此反应不受放疗、化疗及皮质激素治疗影响。
HPT在肝功能损伤致合成障碍时其含量明显下降。烧伤、组织坏死和因肾病综合征引起的大量蛋白丢失时,CPT可增高。
CER严重低蛋白症、肾病综合征、严重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及原发性胆闭锁时,CER含量会明显下降。肝豆状核变性患者CER明显降低是一项有价值的诊断指标。在感染炎症时,CER增高,但在炎症受到控制后,此种增高会导致一过性的低水平,必要时作一系列测定。CER增高也见于转移性肝癌、胆石症、肿瘤引起的胆道阻塞,妊娠后3个月及口服避孕药。
2.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检测(抗O、类风湿因子RF、CRP、Adnase B)
类风湿因子是抗变性的IgG的抗体。常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的血清和滑膜液中。其定量测定是判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免疫应答和观察抗风湿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急性时相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对类风湿性炎症反应有辅助的诊断作用。抗链球菌溶血素O可用于风湿热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鉴别诊断。
过去的检测方法灵敏度和准确性都比较低,且不能定量。BN系列特定蛋白仪可对这些项目进行定量检测,且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干扰因素减少,结果的临床应用价值更大。
适应病例
1. 风湿性疾病
2. 骨关节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鉴别
3. 风湿热
4.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和随访
结果解释
大约70%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类风湿因子、CRP和ASL含量都会增高。增高还可见于其它结缔组织病、肝病、某些感染性疾病,包括细菌性心内膜炎、结核病、梅毒和麻风。类风湿因子阳性率伴随年龄而增高。
特定蛋白分析仪检测此三种蛋白质是直接定量测定的,与传统的半定量和胶乳凝集试验相比,可消除多种干扰因素的影响,并且更敏感、更特异,因而临床应用价值更大。
5. 多发性骨髓瘤(KAP链、LAM链)
游离免疫球蛋白轻链又称本周蛋白(Bence-Jonese),是由浆细胞(通常为恶性增生)无性繁殖合成的单克隆蛋白质,分为KAP型、LAM型两类。轻链与骨髓瘤关系最密切,约20%的骨髓瘤患者只分泌游离轻链,约50%的骨髓瘤病人既有单克隆血清免疫球蛋白,又有单克隆尿轻链,前者预后较差。在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尿轻链的定量对骨髓瘤的诊断、分期发、预后判断均有参考价值。尿中存在轻链不一定表示恶性疾病,有少数是良性轻链病,但轻链的出现是浆细胞肿瘤化的一种表现,因此应作长期的追踪观察。
6. 血脑屏障功能紊乱(IgA、IgG、IgM、a 2-MG、a 2巨球蛋白、微量白蛋白、总蛋白)
对血脑屏障完整性的评价以及对椎管内炎症病变的诊断,均需依赖脑脊液检查。许多血清蛋白可以在CSF中存在,检查CSF总蛋白含量,加上某些特殊蛋白质如 IgG的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人血脑屏障的状况和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及动态观察。
在CSF中含量最丰富、检测最容易的蛋白质是白蛋白。其主要功能是维持胶体渗透压。
IgG是CSF检查中需要测定的第二种蛋白质。而a 2 巨球蛋白,必要时检测其含量,可以判断收集CSF过程中,是否混进了血液。
同时测定CSF和血清的白蛋白和IgG,计算IgG指数或合成率,可用于多发性硬化症、病毒性和细菌性脑膜炎、脑炎和其他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颅内和椎管的疾病变化急剧,需要正确的诊断和积极的治疗观察。
适应病例
1. 多发性硬化症
2. 病毒性或细菌性脑膜炎
3. 脑炎
4. 脑脓肿
5. 大脑硬膜外脓肿
6.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7. 格林-巴利综合症
8.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结果解释
脑脊液白蛋白、IgG 水平升高见于多发性硬化症、病毒性脑膜炎和脑炎、细菌性脑膜炎、脑脓肿、大脑硬膜外脓肿、血栓性静脉炎、急性出血性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流行性腮腺炎、神经梅毒、锥虫病和视神经炎等疾病。脑脊液中 a2巨球蛋白水平升高,提示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或损坏。
7、过敏性病症(IgE)
全世界约20%的人患有过敏,80%的儿童哮喘由于过敏因素引起。过敏性疾病时病人血清中的总IgE含量增高,可作为过敏性疾病的有效过筛试验。
8、营养监测(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
病人的营养状况极大地影响预后和住院期限。研究表明,对于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者,早期识别和治疗,能够缩短住院时间3—5天,并能节省相应的住院费用。如果得不到治疗,易感性、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有所增加。
病人的营养状态,传统上用血清白蛋白浓度来评价,但不够灵敏。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用于营养状况的评价和治疗效果的监测较为灵敏,目前越来越普遍地用用营养状态的监测指标。
适应病例:
1、 大面积烧作
2、 多处创伤
3、 早产
4、 中风
5、 肾功能衰竭
6、 呼吸衰竭
7、 禁食和可能产生营养低下的外科情况。
8、 吸收不良,如克隆氏病,胰腺炎等
9、 六个月体重下降10%以上或一个月内下降5%以上,及住院病人低于标准体重80%以上。
10、 癌症。
11、 冠心病。
结果解释:
白蛋白、前白蛋白 和转铁蛋白浓度下降与蛋白质热量营养有关。此外,白蛋白下降见于妊娠、无白蛋白血症、中毒性肝炎、肝癌、出血、烧伤、肠梗阻、胃肠疾病、肾病和肝硬化。
前白蛋白下降指示肝病或急、慢性炎症。浓度升高与服用避孕药、皮质类固醇、同化类固醇和何杰金病有关
转铁蛋白降低见于恶性疾病、部分硬化症、血色素沉着症、慢性肝炎、先天无转铁蛋白血症和肾病综合症。转铁蛋白含量增高见于妊娠、急性肝炎、缺铁性贫血和使用避孕药。
2. 血液病检测(转铁蛋白Tf、触珠蛋白HP、抗凝血酶-Ⅲ AT-Ⅲ)
以上项目对于血栓性疾病、凝血障碍以及低血色素性和溶血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早期和正确的诊断对病人的预后有重要关系。
抗凝血酶-Ⅲ是具有抑制凝血作用的蛋白质,是提示血栓形成危险性的重要指标。AT-Ⅲ测定常用于诊断先天性和获得性AT-Ⅲ缺陷以及AT-Ⅲ替代治疗的监测。严重肝病时由于合成障碍可导致AT-Ⅲ含量降低。
转铁蛋白测定对于低血色素性贫血患者,可用于缺铁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的鉴别诊断。影响铁代谢或造血铁代谢或造血的因素都可间接地影响转铁蛋白的合成、血浆中的浓度以及铁饱和度。
触珠蛋白可辅助铁的储存。血清触珠蛋白水平下降可见于严重血管内溶血。增高可见于急性炎症和组织坏死。
适应病例:
1. 反复的大腿静脉栓塞
2. 低色素性贫血
3. 蛋白质营养不良
4. 肝脏疾病
5. 巨幼红细胞贫血
6. 蛋白尿
7. β-地中海贫血和镰刀状红细胞贫血
8. 尿毒症
9. 血管内溶血
10.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1. 肾血管病变
12. 疟疾
13. 血红蛋白病
14. 妊娠或服用雌激素避孕药
15. 肾脏移植受体
16. 透析病人促红素治疗
17. 疑有输血反应的病人
结果解释:
AT-Ⅲ缺乏见于DIC、反复大腿静脉血栓形成、肝病、肾病、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症及服用雌激素避孕药。AT-Ⅲ水平升高可见于髋关节术后。
转铁蛋白含量降低见于慢性感染、恶性疾病、铁过剩、溶血性贫血、血色素沉着症、肾病、镰刀状红细胞病、先天性无转铁蛋白血症及肝功能衰竭。含量升高提示铁缺乏、病毒性肝炎和口服避孕药。
触珠白蛋白含量下降了见于溶血性疾病、巨幼红细胞贫血、溶血性输血反应、新生儿、肝细胞病和先天性无血红蛋白血症。含量增加见于急性和慢性感染、类风湿关节炎、再生障碍性贫血、胆道阻塞、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组织损伤或坏死、糖尿性血管病变、妊娠、雌激素治疗(包括避孕药)
3. 心血管疾病(载脂蛋白AⅠ APOAⅠ载脂蛋白B APOB)
冠心病的确诊无明确的界限。每天全世界大约有5000人死于心脏疾患,其中不少人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两种与血脂有关蛋白质APOAⅠ APOB 的测定能够早期识别高危人群,从而及时地实行治疗措施。
与只检测血脂蛋白及胆固醇组分的含量相比较,APOA I、APOB和APOA I/APOB比值的检测用于预测遗传决定的冠心病危险度,具有更敏感更特异的优点。APOA I是高密度脂蛋白(HDL)的主要载脂蛋白。APOB是低密度脂蛋白(LDL)的主要载脂蛋白。
APOA I、APOB和APOA I/APOB比值的检测直接反映了这些蛋白质在病人血浆的水平,因此可以避免因沉淀不完全引起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测定值的偏差,或者由根据Friedewald公式推算VLDL-C和LDL-C含量出现的误差。另外,由于是直接测定,即使非空腹标本,也不会有太大的干扰。载脂蛋白测定敏感性高、特异性好。因此,用作冠心病危险度的预测指标,具有简便、准确和可靠的优点。
适应病例:
1. 年龄在50岁以下,胆固醇含量正常,但有心脏疾病家族史者。
2. 年龄在50岁以下,有心脏疾病的临床症状。
3. 年龄在50岁以下,有冠心病家族史和临床症状,但无其他一般的冠心病危险因素。
4. 胆固醇水平处于临界高值,APOA/APOB比值〈1.4,需要给予更有效的降胆固醇治疗。
5. 具有冠心病家庭史的遗传危险因素,但无异常脂血症的青少年,如果APOA I/APOB比值下降,则需给予医疗指导,包括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减肥和禁止吸烟等。
结果解释
APOA I减低提示患动脉硬化的危险性增加,见于先天性高密度脂蛋白缺乏症(Tangiers病)、吸烟、严重的营养不良、糖尿病、服用某些药物。APOA I水平增高提示患冠心病的危险度下降。
APOB增高提示患动脉粥样硬化症和高脂血症的危险度增加,降低则与营养不良、吸收障碍、严重的肝功能损害和慢性贫血有关。
APOA I/APOB比值降低或APOA I/APOB比值增高提示冠心病的危险度增大。此比值用于冠心病危险度的预报,比单独的APOA I或APOB更有效。
10.CRP
1. 用作疾病的筛选试验:40-60年代用作炎症的指标,用阳性或阴性报告。瑞在定量测定很敏感,小于10mg/L为正常,超过10ml/L则可视为不正常。
2. CRP可用于疾病的活动性指标。
3. 监视手术后恢复状况:术后4-6h CRP开始升高,48-72h达最高峰(250-350mg/L),这是因为组织损伤刺激反应。术后5-7天降至正常水平(〈10mg/L=。相反,如保持高水平则视为炎症反应。
4. 感染性疾病:微生物感染皆有CRP升高,急性细菌感染可达300—500mg/L,病素养性感染其值常小于200mg/L,这不是绝对的,但可参考。
5. 在肿瘤化疗时,常有感染发生,CRP是监测指标。
6. 有趣的是菌血症、败血症患者,CRP升高在前,血培养阳性在后1—4天。
7. 儿科感染性疾病: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常发性细菌败血症,CRP超过100mg/ L,则视为有细菌感染。儿童脑膜炎时细菌性平均195mg/L,而病毒性则低得多。
8. 炎性肠病:克隆氏病慢结皆升高,但克隆氏病更高,在治疗后可恢复。CRP持续升高(大于等于40 mg/L)对治疗反应差,CRP>70mg/L,说明病情过展。
9. 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患难与共者CRP与疾病相关性较大,系统性红斑狼疮则差,但有的报告则认为SLE、血管炎、肌炎皆有CRP升高。
10. 移值:用于监视排异反应,CRP有重要的坐标。脏器移值后8天CRP下降至正常,如发生排斥反应则血清肌酐、尿氮、CRP皆升高。据报告,CRP升高在排斥反应发生之前4天出现。但是,感染也可发生CRP升高,要注意鉴别两者。在排异时,用硫唑噙抗排异CRP则升高,而用环孢A则不升高。据认为这是与T细胞被子抑制,M活性下降有关。GVHD也有CRP升高。
11. 在多发性骨髓时CRP可反就活动程度和治疗的状况。MM时1L—6升高,CRP 升高,是否是一种副产品?
第四节 特定蛋白检测的意义
1. 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IgA,IgG,IgM)
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均升高,常见于各种慢性感染,慢性肝病,淋巴瘤和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
单一免疫球蛋白增高,主要见于免疫增殖性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免疫球蛋白降低常见于各类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
新生儿、婴幼儿由于体液免疫功能尚不成熟,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较成人低,需按年龄组参考值来进行分析和判断。
2. 免疫球蛋白D(IgD)
IgD升高主要见于IgD型骨髓瘤、流行性出血热、过敏性哮喘等。特应性皮炎患者也可升高。妊娠末期,大量吸烟者可见生理性增高。
3. IgG各亚类的生物活性
性状 IgG1 IgG2 IgG3 IgG4
激活补体 ++ + +++ -
透过胎盘 +++ +++ +++ +++
结合Fc RI +++ - +++ ++
结合Fc RII +++ + +++ -
结合Fc RIII +++ - +++ -
结合A蛋白 +++ +++ +- +++
结合G蛋白 +++ +++ +++ +++
结合类风湿因子 ++ ++ ++ ++
致敏异种皮肤 ++ - ++ ++
中和毒素 +++ + + ++
抗Rh抗体 +++ - +++ -
4. KAP链、LAM链
A.高丙球蛋白血症:k、入lg皆升高,尿中可出现轻链,比例皆不变。
B.轻链尿:分正常人尿中的轻链、高丙球蛋白尿轻链、多发性骨髓瘤轻链病患者和良性M蛋白血症皆可出现轻链,前两种比例不变,后三者出现比例失调。
C.多发性骨髓瘤
D.轻链病
E.本周蛋白血症
F.良性蛋白血症或不明意义的M蛋白血症等。
5. 血清总蛋白(TP)
总蛋白增高:
1. 急性失水所致血液浓缩,如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
2. 某些球蛋白增多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
总蛋白降低:病因基本同白蛋白降低。
6. 白蛋白(Alb)
白蛋白降低:
a) 肝细胞病变: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坏死,肝癌,肝功能严重受损等。
b) 蛋白质丢失过多:肾病综合征,大面积烧伤,浆膜渗出性损害等。
c) 蛋白质摄入不足:如营养不良,慢性腹泻,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d) 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结核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长期慢性发热等。
e) 遗传达室性缺陷:无蛋白血症是极少见的一种代谢性缺损。
7. a1-微球蛋白(a1-MG)
血清a1-MG升高主要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所致,如肾小球肾炎,糖尿病性肾病,狼疮性肾病,间质性肾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等。
血清a1-MG降低见于肝炎,肝硬化等。
尿a1-MG升高见小肾小球、肾小管发生病变时。而且认为a1-MG是肾近曲小管损害的标志蛋白。B2-MG测定也是肾功能受损的早期敏感指标,但是恶性肿瘤时B2-MG也升高,因此a1-MG与B2-MG相比,a1-MG升高在鉴别诊断早期肾功能受损方面更具价值。
8. 转铁蛋白(Tf)
增高:
1. 见于缺铁性贫血(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治疗监测)。
2. 妊娠后期,口服避孕药妇女Tf升高。
降低:
1. 急性感染和严重的肝病,营养不良。
2. 蛋白质丢失增加的疾病,如肾病综合症,严重的烧伤等。
9. a2-巨球蛋白(a2-MG)
增高:
1. 肝病,肾病综合症,糖尿病,Down氏综合征,恶性肿瘤等。
2. 妊娠、口服避孕药的妇女。
降低:急性肾炎、急性胰腺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见下降。
10. B2-微球蛋白(B2-MG)
a) 血B2-微球蛋白升高而尿B2微球蛋白正常,主要由于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常见于急、慢性肾炎,肾功能衰竭等。
b) 血B2-微球蛋白正常而尿中B2微球蛋白升高主要由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明显受损,见于先天性近曲小管功能缺陷,范科尼综合征,慢性镉中毒,Wilson病,肾移植排斥反应等。
c) 血、尿B2微球蛋白均升高主要由于体内某些部位产生过多或肾小球和肾小管都受到损伤,常见于恶性肿瘤(如原发性肝癌、肺癌、骨髓瘤等),血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溶血性贫血),慢性肝炎,糖尿病等。老年人也可见血、尿B2微球蛋白升高。
11. C反应蛋白(CRP)
a) 组织损伤,如大手术,严重创伤,烧伤,心肌梗塞等
b) 恶性肿瘤。
c) 风湿热活动期。
d) 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
e) 细菌性炎症比病毒性炎症增高明显。
f) 妊娠。
12. a1酸性糖蛋白(a1-AG或AAG)
增高:
1. 急性炎症反应;心肌梗塞,组织损伤,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恶性肿瘤(肝癌,骨髓瘤等)和妊娠等。
2. 肝细胞癌患者大多升高,如低于正常则可排除肝细胞癌。与a1抗胰蛋白酶和甲胎蛋白联合检测,可提高对肝癌、肝硬化和肝炎的鉴别能力。
3. AAG在肝脏合成,严重肝病时下降:白细胞也合成AAG,伴有白细胞增生疾病可升高。
4. AAG能结合类固醇和碱性药物,如孕酮奎尼丁、喹啉和潘生丁等。AAG增高可减少血中此类药物浓度,影响药物作用。由于能与利多卡因、心得安结合,在心机梗塞时可升高,因而干扰药物剂量的有效浓度。另外还能抑制ADP和肾上腺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
降低:营养不良,重症肝炎,肝硬化,肾病综合征等。
13. a1-抗胰蛋白酶(a1-AT)
增高:主要见于组织损伤,炎症,恶性肿瘤,妊娠。
降低:主要见于遗传性a1-AT缺乏症,由于a1-AT缺乏而引起的肝硬化,支气管扩张,胰腺纤维化等。对原因不明的肝硬化病人,检测a1-AT可协助诊断。
14. 结合珠蛋白(HP)
结合珠蛋白又称触珠蛋白
增高:见于血管内溶血,严重肝病。
降低:急性炎症,烧伤,肾病综合症
15. 铜蓝蛋白(CER)
增高:见于结核,矽肺,甲亢,恶性肿瘤(如白血病,霍奇金病,肝癌等)等;在生理情况下妊娠,口服避孕药,CER亦可升高。
降低:见于严重的低蛋白血症,肾病综合征等。特别是对Wilson病(肝豆状核变性),有重大诊断价值。
16. 血浆纤维蛋白原(Fbg)
增高:
1. 急性炎症,大手术等
2. 急性心肌梗塞,动脉粥样硬化等。
3. 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肾病综合征等。
4. 妊娠期可见增高。
降低:
1. 纤维蛋白原消耗过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2. 合成减少,见于重症肝炎,肝硬化,营养不良等。
3. 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17. AT-III
抗凝血酶III活性降低见于先天性与获得性AT-III缺乏。如肝病、DIC、外科手术和血栓性疾病、心肌梗塞、肺梗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抗凝血酶III活性增高见于血友病和口服抗凝药
18. 淀粉样蛋白A(SAA)
A.SAA和CRP同时检测可用于老年人感染的检查,两者皆高时预示着有潜在的感染且预后不良。
B.SAA作为排异反应的监测指标也非常敏感,比之CRP、肌酐等更早期、更可靠。
C.作为肝移植SAA>170mg/L活检排异者占67%,<170mg/L而排异者33%,无排异者96%<170mg/L。
因此SAA可作为炎症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排异的早期监测和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参考。
19. 类风湿因子(RF)
RF是最先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发现的,是一种抗变性IgG的自身抗体,主要是IgM型抗体,但也有IgG、IgA、IgD、IgE型抗体。类风浊关节炎(RA)患者的阳性率为70%-80%,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阳性率为30%,其他结缔组织病,如干燥综合征,硬皮病,多发性肌炎,以及慢性肝炎,老年人等也可检出一定的阳性率。
20. ASO
ASO是机体产生的针对链球菌溶血素O为抗原的抗体,本试验通过测定血清中ASO的效价,来判断病人有无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作为A族链球菌感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ASO升高常见于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扁桃体炎以及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等。
21. AdnaseB
链球菌DNA酶,判断病人有无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作为A族链球菌感
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
22. 脑脊液免疫球蛋白G、A、M(CSF-IgG、IgA、IgM)
脑脊液IgG升高主要见于各种类型脑膜炎和多发性硬化症。脑脊液IgA升高见于各种类型脑膜炎和脑血管疾病。正常人脑脊液中无IgM,升高主要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脑肿瘤,多发性硬化症,急性病毒性脑炎。
23. ApoA-I
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家族性高密度脂蛋白低下血症、冠心病患者发生心梗等,研究提示,ApoA-1基因不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标记,而且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有关。
增高:高甘油三脂血症等。
24. ApoA-II
降低:冠心病患等
增高:IV型、V型高脂蛋白血症等
25. ApoB
ApoB基因与血脂水平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患性之间有着密切关系,ApoB100认为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26. Apo-E
人类Apo-E有三种主要的异构体:E2、E3、E4。Apo-E2的“降胆固醇”作用是Apo-E4的“升胆固醇”作用的2-3倍。
Apo-E可影响各类高脂蛋白血症患者的血脂和脂蛋白水平。
研究提示,Apo-E可能与神经系统疾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27. 脂蛋白a(Lpa)
1) 自1972年首次发现Lp(a)以来,许多研究证实,血浆Lp(a)水平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性疾病密切相关。
2) 血浆Lp(a)水平与冠状动脉分支病损的数目、严重程度以及病变长度范围呈正相关。
3) 血浆Lp(a)水平升高与移植心脏的加速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也有密切关系。
4) 研究表明,血浆Lp(a)水平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或家族聚集性和种族差异。
28. IgE
升高:
1. IgE型骨髓瘤。
2. 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所管哮喘,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
3. 寄生虫感染。
4. 急慢性肝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也可见升高。
29. 血清前白蛋白(PA)
降低:
1. 肝癌,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阻塞性黄疸患者均显著降低。是早期肝功能损伤的指标。
2. 营养不良时,造成负氮平衡,血清PA降低,可作为营养不良的诊断和监测指标。
3. 急性相反应时,前白蛋白迅速降低,是一种负急性时相蛋白。
30. 视黄醇结合蛋白
评价营养功能的指标
31. 纤溶酶原测定(PLG)
纤溶酶原含量减低时,表明纤溶活性增强,该情况见于:原发性纤溶亢进如肝硬化、肝叶切除术、门脉高压手术、肺叶切除术、肝移植等;继发性纤溶亢进如前置胎盘、胎盘早期剥离、羊水栓塞、癌肿播散、严重感染及DIC。
32. 血红蛋白测定(HGB)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
1. 相对性增多:由于某些原因使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浓缩,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相对增多。如连续剧烈呕吐、大面积烧伤、严重腹泻、大量出汗等;另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2. 绝对性增多:由各种原因引起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绝对值增多,多与机体循环及组织缺氧、血中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升高、骨髓加速释放红细胞有关。
i. 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劳动、恐惧、冷水浴等。
ii. 病理性增多:由于促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多所致,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病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静脉瘘以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
在另一些情况下,病人并无组织缺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增多并非机体需要,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亦无代偿意义,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以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
一般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血红蛋白<110g/L为贫血。根据血红蛋白减低的程度贫血可分为四级。 轻度:血红蛋白<90g/L、中度:血红蛋白90-60g/L、重度:血红蛋白60-30g/L、极度:血红蛋白<30g/L。
a) 生理性减少: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可较正常低10%-20%。妊娠中、后期由于孕妇血容量增加使血液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减低,均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b) 病理性减少:
i. 红细胞生成减少所致的贫血:
1.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等伴发的贫血。
2. 因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引起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ii. 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造成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及一些化学、生物因素等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iii. 失血:急性失血或消化道遗疡、钧虫病等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
33. 血清铁蛋白(SF)
增高:
1. 各种恶性肿瘤。
2. 各种炎症感染。
3. 肝硬化,肝坏死及其他肝脏疾病。
4. 反复输血。
降低:
1. 缺铁性贫血:SF降低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指标。当体内贮存铁减少时,铁蛋白就开始减低,因此也是诊断隐性缺铁性贫血的可靠指标。
2. 营养不良,血清铁蛋白可作为儿童营养不良流行病学调查指标。
34. 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
功能性铁缺乏症的最有效评价指标。
35. 血清补体3(C3)
增高:急性炎症,传染病早期,肿瘤等。
降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冷球蛋白血症,急性肾小球肾炎,基底膜殖性肾小球肾炎,肝脏疾病等。
36. 血清补体4(C4)
增高:风湿热活动期,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皮肌炎,心肌梗塞,组织损伤等。
降低:慢性活动性肝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37. 血清补体lq(C1q)
增高:骨髓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硬皮病,痛风,活动期过敏性紫癜。
降低:活动性混合结缔组织病
38. 纤维连接蛋白
1) 纤维连接蛋白(Fn)作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生化指标之一已被学术界确认。Fn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可溶性血浆Fn,主要由肝细胞合成,另一种是不溶性细胞Fn,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附着于血管内皮基底膜上,对维护血管内皮的完整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2) 血清中的纤维连接蛋白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水平常发生显著改变,但不能诊断肝纤维化或肝硬化。
39. CystatinC
CystatinC是胱氨酸蛋白抑制剂大家族的成员之一。所有有核细胞都能稳定地产生CystatinC,尿中CystatinC 几乎完全补肾小球滤过,然后被肾小管吸收,紧着被降解。不会重新进入循环。因此,血清中CystatinC成为反应肾小球滤过率的简单、灵敏感度高、特异性强的标志物。目前常肌肝清除率来估计肾小球滤过率。据文献报道,CystatinC 在不同和度的肾小球损害时仍能准确性确的判断,成是肾小球早期轻度损害较其他指标更敏感。尿素氮、肌肝、肌肝清除率都在肾小球损害明显升高时才能检测出来。
内生肌肝清除率是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但有较多因素影内生肌肝的产生,加之有很少量的肌肝可以从肾小管和肾外排泌,因此其准确性受到质疑。近年来,同位素标记物清除北被子主泛应用、但由于其放射性的缘故,使其作用常驻到限制。但上述方法均需准确留取尿液,临床上很多患者难以做到,因此清除率准确性直接受到影响。
40、超敏C反应蛋白
超敏CRP定量检测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指标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该蛋白因最早发现其和肺炎球菌的C多糖相结合而得名(1930年),超敏CRP是近来提出的新概念,这源于测定方法进步。早先方法的临界值为5.0mg/L,现在的测定方法达到 0.2mg/L,因此称为“超敏”,这为重新评价其临床应用打下了基础。
超敏CRP和心肌梗塞:Pepys报告CRP可鉴别心肌梗塞和单纯性绞痛或非心源性胸痛。CRP水平与CK-MB相关,且与病情和继续损作相关。最近美国FDA在1999批准用超敏CRP作为动脉硬化的预测指标。有报告称:CRP3mg/L心梗为0,而心绞痛为45%》3mg/L,不稳定心绞痛发生率为90%(>3mg/L),心梗则达25%(>3mg/L)。
41. 肌钙蛋白T (TnT)
肌钙蛋白复合物由三个亚单位组成,即肌钙蛋白C(Tnc)、肌钙蛋白I(TnI )和肌钙蛋白T。当心肌细胞受损后,TnT立即释出,血内TnT增高可了解心肌受损的程度。
异常结果分析
1、 诊断心肌损伤的价值:TnT 测定诊断心肌梗塞灵敏度高,开始升高的时间早,持续时间长,一般在发病3h即可升高,待续时间为肌酸激酶的4倍,甚至发病后3周内仍有升高。
2、 不稳定心绞痛:有轻度心肌环死或梗塞的不稳定拟绞痛患者TnT阳性北分别可达30%--56%%
3、 TnT是判断各种心肌保护措施的有效指标。
42. 肌红蛋白(MYO)
肌红蛋白广泛分布于心肌和骨骼肌中,正常人的血中含量很低,当心肌和骨骼肌损务时,血中MB明显增高,因此MB测定有利于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
异常结果分析
1. 心肌梗塞发病后4—12 h内,血清中肌红蛋白含量可达高峰,48h恢复正常,是诊断心肌梗塞的早期指标。但有骨骼肌疾病、休克、手术创伤、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肌红蛋白也可升高,注意鉴别。
2. 假性肥大型肌病,急性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等患者血液中肌红蛋白与肌酸激酶呈平行性升高。
适应症:
避孕[详细]
最高零售价:¥55/盒
网上药店:健一网CFDA
上一篇:胃、十二指肠液检查注意事项
下一篇:高血压病患需要做那些实验室检查